说起日本大学院申请,很多学弟学妹第一时间就会碰到“校内考”这个词。日语零基础怎么办?是不是和咱国内考研差不多?难度有多大?其实,关于“校内考”的混乱和误区不少,学长我亲身经历讲讲,让你理清头绪,少走弯路。
校内考是啥?简单来说,这是你以“研究生”(或叫预科生)身份进入大学院后,必须通过的正式入学考试。别糊涂了,研究生身份并不是硕士生,而是一个为期半年到一年左右的过渡阶段。校内考过了,才算正式成为修士生,也就是硕士阶段学生。
考试内容多少有差别,因学校和专业而异。基本上包括笔试(专业知识考核)、面试(研究计划和相关问题)、语言水平证明(通常是日语或英语)。理工专业有时候会加编程或计算题,人文学科更偏重阅读理解、写作能力。还有一些学校要求你提交毕业论文或成果作品,帮助教授更全面了解你的水平。
1. 校内考不是走过场
很多人以为校内考不过就是摆设,实际上不然。这考试并非敷衍,是真正“选拔性质”的考核。难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应付的,要看你有没有独立开展研究的实力。老师们关注的是你对领域的了解深度、研究主题的理解度、还有学术基础是否过硬。
举个例子,我一个同学进了某国立大学做研究生,校内考中的专业笔试科目就让他头痛不小。不是因为题目难到天上,而是要你在有限时间内展现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路,纯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。
2. 备考重点在哪
专业基础必须过硬。校内考考的知识不简单重复教材内容,而是“理解+应用”能力。学姐告诉我她有针对性地翻看该校历年考题和教授推荐书籍,一个个章节系统复习,才有底气应考。你也可以从目标院校的官网、教授主页找到相关信息,做到知己知彼。
清晰的研究计划是你的“杀手锏”。面试时几乎肯定会被问到“为什么选这个课题?”“准备怎么做研究?”甚至“这篇论文为什么是可靠的资料?”准备研究计划时不仅要写出框架,还要对每一部分的逻辑梳理一遍,掌握背后的理论和数据支持。学长自己那会儿经历面试,能回答上教授的追问,真的是现场加分利器。
语言能力不能掉链子。虽说不一定非得考出N1或托福满分,但至少得让日语或英语达到基本流畅交流水平。要是语言表达不畅,面试沟通困难,理解笔试题目也会吃力。记得我那位朋友当时苦于日语表达不够地道,面试过程中经常卡壳,最后差点被刷掉。
3. 不要盲信“套磁神话”
很多学弟学妹听说套上教授磁场,校内考就稳了,也有同学给学长反馈有教授先“口头答应”,结果考试不过还是出局。别忘了,教授只是你入学的重要一环,但最终录取是研究科评审综合考虑的结果,属于相对公正和规范的审核过程。想靠所谓“关系”过关,风险很大。
校内考既不是只能被碾压的“魔王”,也非形式大过内容的摆设。它考察的是你做研究的起点,和两年内能否完成硕士论文的潜力。多动脑、练好功底,还有真诚的态度帮你撑起来。
最后跟你说,别光盯着考试,也把这个过程当成摸索学术兴趣、明确研究方向的机会。迷茫时多问问学长,有什么不懂的,学长可以随时帮你支招。打起精神,慢慢准备,校内考并不是谁也绕不开的天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