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学弟学妹问我:“日本读研到底是个啥情况?是不是随便混混就能拿个学位?”关于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研究生阶段的表现,的确有不少复杂的情况。咱们今天聊聊日本大学院那些真心不愿意说的现状,也给你们一次实话实说的机会,不瞎掰,帮你们看清楚这个路到底适不适合自己。
1. 研究伦理,很多人从没听过?
我认识一位给中国留学生带研的日本教授,和我说过一句话挺扎心:“一些中国学生进了日本大学院,根本没搞懂研究里最起码的底线——不能造假、不能抄袭、不能乱改数据,甚至连“论文要尊重别人的成果”这点都不明白。”
你别以为是个别现象,有同事也跟我坦言,很多国文资料的引用对他们来说是个大坑,因为不懂规则,也搞不懂怎么确认内容的原创性。教授们得费劲劲地从最基础的“这里不能复制粘贴”“这个观点不能当成自己”讲起,大大增加了教学负担。
坦白说,那些来日本纯粹抱着“只要一个文凭,好找个工作的思路”去读研的学生,特别容易忽视这种基本的伦理问题。所以,想认真走研究这条路的学弟学妹们,可别跟他们混淆哦。
2. AI写论文,真能应付过去?
另外一个让我头疼的情况就是AI带来的新问题。你们听说过“ChatGPT写论文”这事儿没?现在很多同学用生成式AI来写硕士论文,表面文章流畅,看起来像用功写的。
但细心的老师一查,发现有的论文引用的文献根本不存在,理论拼凑得像“拼图”一样,南辕北辙。AI造出的“假文献”被用了出来,这种情况我们管它叫“AI幻觉”。更糟的是,其中不少文献是用中文造假,老师们却不太懂中文,怎么鉴别?这就像是给老师们出了道不会做的难题。
过去查抄袭主要是防别人文章复制,但现在还得想办法分辨哪个是AI生成的坑,指导费时费力都翻倍。这不仅是中国留学生的问题,整体上提高了整个指导体系的难度。
3. 这不是“拿文凭就完事”的快餐店
听我这么说,是担心你们被表面“能轻松拿硕士”的假象骗了。有人真把日本大学院当成“轻松拿文凭,回国找工作的阶梯”,但实际上一旦进了这个圈子,不认真搞研究,态度不端正,麻烦肯定不断。
研究生学历毕竟还是要过关的,不是去那边混日子。你要是把它当作自己职业规划的一部分,尊重学术规范,踏踏实实学其所长,才能真正赢得日后竞争的砝码。
学长见过不少小伙伴,都是一边克服语言难关,一边调整心态,慢慢融入日本的学术环境。成长固然不易,但至少清楚自己的路在哪儿,再迷茫也不慌。
如果你觉得“研究伦理”、“AI生成”的问题听着太复杂,或者担心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,没事,咱们论坛里有不少过来人(包括我这个学长),随时欢迎你提问交流。不要害怕冲突和困难,理解它,比盲目冲刺强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