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到日本,语言没底气,同学朋友没几个,想跟家里报个平安还要装得很开心……这些感受,学长太懂了。其实留学路上,最难对付的不是考试,也不是生活琐事,而是“孤独感”。我一个同学刚开始在东京的居酒屋里,边吃烤串边擦眼泪,原因就是心里这层看不见的“压力墙”。不过,半年后他不仅找到了好朋友,还能带大家一起包玉子烧。今天给你唠唠,怎么从零开始,走出孤独,找到留学里的“安全感”。
1. 破冰别怕笨拙,语言学校其实很给力
语言不好就没戏?千万别被这个坑埋了。语言学校真的是天然的社交池,别害怕自己说得磕磕巴巴。学长建议你每天提前10分钟到教室,用最简单的“今天天气怎么样?”来当开场白。我一个同学就是靠这句普通话题,跟一个研究生学姐混熟了,后面遇到难题还能求助她。
兴趣社团是另一扇门。别以为社团都是高大上的,有个和风手作社就超适合慢慢融入,那次缝御守的时候,大家聊着聊着聊到为什么留学,碰巧旁边的韩国妹子偷偷学中文,你说缘分能不妙吗?
还得说说打工,别就把它当作单纯赚钱的地儿。我一个朋友在便利店上夜班,竟然主动教台湾店员用LINE的表情包,结果换来许多社交机会。更好玩的是,她还在学着识别常客的购物习惯,后来俩人约一起去横滨看灯展,友情蹭蹭上涨。
2. 搭建多层支持系统,孤独没那么可怕
留学生活中,紧急联系网真的太重要了。留着大使馆和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的电话,设置快捷拨号。有一次,我看到有同学半夜发烧,靠学校老师送药活过来了。这份被“托底”的安全感,是钱买不到的。
除了紧急联系人,还有朋友圈同频很关键。我自己曾在小红书成立了“东京自习小组”,每周三固定在代官山的咖啡店见面。里面的人来自20多个国家,互相帮忙改研究计划,学习日语。大家互相扶持,那种感觉,绝对让人暖心。
心灵充电也不能忽视。我加入了一个线上冥想群,每周跟陌生人分享“本周的小确幸”。有次听一个巴西的小伙伴说用我教他的中文谚语安慰失恋室友,顿时感觉所有孤单都被一点点融化了。
3. 文化差异不是难题,是你的超能力
日本留学留着一大堆文化差异?别急,我帮你变巧妙的“翻译官”。那次集体宿营,我教日本同学按“火锅涮菜时间表”点餐,他们带我尝试了只有深夜食堂才有的限定菜单。这种双向文化交流,比单纯交朋友更让人成就感满满。
给自己制造仪式感也很重要。比如每月15号办个专属的“中华料理日”,我经常做小笼包邀请邻居,甚至收到了邻居送来的自制梅酒,大家还会用中文干杯,简直感觉回到了家。
孤独难免,学会收集那些暖心瞬间也很治愈。相册里存着便利店店员多给的小暖贴、房东奶奶精心写的贺卡、陌生人帮忙拍的樱花照……每次翻看,就像打开了属于自己的能量宝库,在异国他乡也不觉得孤单。
偶尔我也会想念家乡的豆浆油条,但如今的我不会轻易被孤独击倒。就像春天的樱花,虽短暂却灿烂,人和人的连结就是最温暖的光。如果你此刻也在深夜里盯着手机发呆,放心,主动伸出手的人,迟早会遇见另一只温暖的手。学长一直在这儿,随时欢迎你问我各种留学那些事儿,别让孤独偷走了你的奋斗热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