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数学之王”苏步青:拒绝日本大学高薪待遇,再穷也要留在中国

黎水 2024/11/20 16:25

关注文章已关注
0
0
0条评论
收藏

苏步青:为国奉献的数学传奇

“即使祖国再贫穷,我也要为她奋斗!”这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坚定选择。在享有优渥生活条件的日本,他仍然选择回到祖国,心中怀着浓烈的报国情怀。这位被誉为“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”、“数学之王”的学者,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。

勇敢追梦的少年

1919年夏天,年仅17岁的苏步青在中学校长洪先生的支持下,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梦想,前往日本留学。在接下来的学业中,他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,进入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,成为该校的中国留学生。他的卓越表现,不仅令他在学术界赢得声誉,更坚定了他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。

学术成就的开端

在1928年,苏步青在研究一般曲面时,突破性地发现了代数锥面,这一成就迅速在国际数学界引发广泛关注,被称为“苏锥面”。此后,他在仿射微分几何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,发表了多篇论文,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。1931年,他从东北帝国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,随后带着理想和荣誉回到祖国。

坚守初心的归国之路

当苏步青回到国立浙江大学后,却发现学校的条件与预期相去甚远,尽管他被任命为副教授,却经历了数月没有薪水的困境。面对这种逆境,日本大学却对他伸出橄榄枝,给予他丰厚的回报,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:祖国需要我,我将为之奉献!在家人和校长的支持下,苏步青度过了经济上的难关。

身处动荡,仍不忘初心

尽管回国时正值国家动荡,但苏步青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。在防空洞中,他依旧坚持探索,甚至为后来的数学精英,如潘承洞、王元、陈景润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,助力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的辉煌成绩。

辉煌成就与国家的认可

作为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,苏步青的研究涵盖了多角度,不仅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论文,还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。他的贡献在1956年获得了新中国首次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,标志着他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。

传承与发展的使命

1982年,在苏步青的指导下,中国的全国计算几何协作组成立,成为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他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人才、贡献智慧,其精神始终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。在苏步青看来,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,但累积千千万万的努力,就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。

苏步青的故事像一股清流,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,不应轻易放弃对理想的追求。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学子,去探索知识的海洋,投身于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。

此处了解更多关于大学数学相关内容,您也可以了解关于日本留学找学长的其他内容,欢迎留言哦。

留学早知道
提交